我为群众办实事 ——驻印江工作队系列报道

发布时间:2021-11-12作者:访问量:7

       本网讯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贵州师范学院驻印江工作队临时党支部紧扣“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工作要求,坚持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每位驻村队员真蹲实住、真帮实干,想群众所想、忧群众所忧、急群众所急,用真情、真心为群众们办实事,解决着广大村民的“急难愁盼”问题。
 

聚力乡村振兴 修建民心水池

滴滴水珠、涓涓溪流,自然赐予了我们最珍贵的生命之源,但对于地处高山的同心村石凤组来说,不要说涓涓溪流,水源点的稀缺都成了困扰村民最头疼的大事。

为了饮水巩固提升,增强村民幸福感,我校派驻印江驻村干部薛朝华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今年9月开始,薛朝华积极与水务部门对接协调,邀请水务部门负责人及工程师到同心村调研走访、为饮水巩固提升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新建200立方蓄水池项目落地了,适合蓄水池修建地点选好了,但无偿提供新建蓄水池占地,协调起来就相当的困难,薛朝华虽然有思想准备,但经过初次入户协商工作,固执冰冷的态度还是让他心里沉甸甸的,甚至丧失了信心。协商不成蓄水池就落不了地、项目就会半途而费;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唯有三顾茅庐甚至五顾茅庐的心理准备了。多次以后,全家也由原来的固执、冰冷的态度,对薛朝华也格外的热情起来。

如今,新建蓄水池已经正式开工,从此解决石凤组长效、可持续性的饮水问题。

践行红烛精神助力教育脱贫振兴

在全校上下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宋建强同志作为我校派驻印江的驻村干部,坚持“要让群众幸福,最重要的是为群众办实事”的理念,积极践行红烛精神,将教育的本质和意义用实际行动运用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贫困地区更是如此。“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学”,为了这句话,身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宋建强,将教育情怀带到了印江,带到了百姓的家中。在驻村的两年多来,他走进了农户家中,圆了他的“乡村教育梦”。

为到适龄年纪上幼儿园但家长不支持的田文才家中多次劝说、为在上小学的田文浩和田叶钦制定学习作息时间表、为在上中学的田佳豪和田超杰多次谈心谈话、为高考结束的田甜和田雪林填报志愿并制定学业规划、为已经考上大学却准备退学的田芷楠和田跃多次开导劝其返学、为即将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田川和田九阳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一次次的上门劝说、一通通电话的沟通了解,宋建强用教育的“红烛”精神、师院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精神,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路上,不断践行着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用“三走三记”把温暖送到群众身边

韩彪同志坚持从村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出发,把党史学习教育转化为驻村第一书记履职担当、干事创业的“校验场”,沉下心、俯下身,以“零距离”的方式走访村民农户,把真心和温暖注入到乡村振兴驻村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当中。

走访党员群众,记下急难所盼。秉持“群众事无大小,一枝一叶需重视”的初心,通过与群众聊家常听民声、知民意,收集群众意见建议,用凝结真情的笔尖将走访了解到的情况记录下来,用心用情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为群众购置生产工具化解邻里矛盾,带年老体弱的村民到县城购买种植农作物的化肥并送进家中,一件件小事,体现了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的真情。

走入场区田间,记下发展所需。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是首位,围绕马岗鹅、绿壳蛋鸡养殖和绿色果蔬、杂粮杂豆特色农产品种植优势,足迹踏遍全村22个村民小组,走入鹅场养殖区了解养殖情况,走进田间访问农户种植情况,详细记录引进企业和农户的发展需求。把做好鹅场环保专项治理“回头看”作为到村工作的一件大事,协同村支监“三委”通过入场宣传政策、实地查看治理效果、与养殖负责人交流讨论等方式,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和农户养殖动力。

走遍村组角落,记下民生所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是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围绕村落清洁卫生“四季行动”,聚焦绿化亮化、广场建设、垃圾治理等方面,通过会议征集、走访座谈等,全面记录黔溪村基础设施短板不足,找准工作突破方向,积极推进养殖户潲水卫生整治、清代书法家严寅亮故居广场美化等建设,使得村民散户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严寅亮故居广场配套绿化不足等问题得到进一步改善。

下一步,驻印江工作队临时党支部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模范先锋作用,不断提升主动为民服务的意识和水平,让基层群众获得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幸福感、安全感!

文/图 驻印江工作队  审核/杨昌顺

薛朝华查看施工现场

宋建强劝导辍学学生返校

韩彪调解邻里矛盾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