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晓青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地方高校投身乡村振兴事业,是其施展社会服务职能的主要职责,新时期地方高校如何充分发挥自身在人才、科技、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助力乡村振兴,需要我们去深入思考和落实。
聚焦乡村人力资源诉求,做强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振兴的首要问题是通过人才振兴发展乡村建设,进而达到乡村全面振兴。一方面,地方高校应当推动传统农学学科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做大做强新农科。另一方面,许多地方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亦属于行业院校,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行业性特点,要充分发挥不同学校特性,利用自身独特的课程、教师等资源,为服务乡村振兴的本土化基层人才提供相应的教育支持。不仅如此,在社会实践中,地方高校发挥自身师范、农科等不同优势,把目标瞄准乡村振兴的场域、产业,做好农作物种植、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教育质量提升等社会服务,也是直接体现其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表现。
融入乡村产业发展需要,做强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而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农村产业振兴的核心要义,需要地方高校助力实现。一是打造高质量农产品品牌,助推乡村走出一条特色产业之路。地方高校要在考虑本土自然环境和经济文化等基础上,充分挖掘当地产品特色,同时,进行产品升级,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满足农产品供给侧改革的特色品牌。二是组建专家团队,指导农民销售农产品的工作。地方高校要发挥数字网络媒体宣传作用,帮助农民利用好“互联网+”平台,积极主动与地方农产品销售地合作,保障销售渠道畅通,助推乡村特色产业的长远发展。三是培育新业态,推动乡村产业绿色生态化。“生态+旅游”模式新业态是推动乡村产业绿色生态化的关键,乡村应发挥自身生态环境优势,联合高校旅游业专业人才,共同打造与时代接轨、具有特色的旅游主题品牌。
延展乡村社会参与维度,做实乡村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农村宜居宜业的乡村全面振兴,地方高校不能局限于乡村经济发展问题,而是应延展自身服务功能,在做实乡村全面振兴上精准发力。一方面,地方高校可以协同多方主体,为乡村建设提供多元保障。具体而言,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需要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和条件保障,特别是通过“破五唯”的教育评价改革,引导高校关注社会影响和社会服务,将服务乡村振兴的科研成果、教学成绩纳入评价指标,在奖金奖励、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激励高校教师、学生参与动力。同时,从乡村主体看,乡村振兴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这就需要加强各地方高校之间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另一方面,地方高校要扩大服务范围,为乡村发展提供全面支持。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当前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许多乡村振兴需求还没有挖掘出来,地方高校不能坐等需求,而应主动作为,在乡村治理、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方面发挥优势,积极作为。在文化传承上,高校可帮助乡村开发好文化资源,增强地方和民族文化特色,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在生态保护上,地方高校可通过社团、志愿服务等形式,组织学生到乡村开展生态保护宣传活动,加强乡村人民的生态保护意识等。
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是职责所在,大势所趋,能不能做好乡村振兴社会服务,取决于其是否主动作为,是否依托优势,是否精准定位,地方高校只有主动转变观念,基于自身学科人才优势,精准定位乡村人才、产业和社会发展多元需求,方能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贡献高校智慧。
(作者为贵州师范学院副院长、教授)
http://jgz.app.todayguizhou.com/paper/712921.html